它通过精确测量光伏封装材料相变的热流量,来确定光伏组件的高分子材料封装质量,有助于光伏企业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,提高产品的长期可靠性。

事实上,光伏制造业2008年已经历过一次大规模整合。龙年春节刚过,相关部门就出台了光伏产业的政策,试图挽回行业颓势。

青海煤炭市场保持稳定 短期内难以改变

2010年第二期示范工程272兆瓦,2011年第三期金太阳示范工程达到600兆瓦的规模。光伏产业将危化为机的条件越来越多。当时行业整合是企业要通过合并增加产能,以利用规模效应在价格战中胜出,而这一轮整合恐怕只有技术高、效率高、资金充足的企业才有生存空间。数据显示,中国光伏企业从本世纪初逐渐起步,由最初的几十家迅速攀升至几百家,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使国内光伏企业数量一度减至50家左右。据了解,金太阳示范工程于2009年启动,第一期示范工程包括329个项目,设计装机总规模642兆瓦。

国金证券分析则认为,2011年至2015年,光伏发电成本将逐渐接近当地上网平价,未来几年光伏装机量会有巨大增长,光伏行业也将迎来第二个发展大周期。上述汉能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,随着政策、金融等多种利好因素向光伏行业尤其是光伏龙头企业倾斜,中国光伏产业的洗牌整合和转型升级将加速,进而摆脱原先粗放式的经营模式,走高科技、大规模、全产业链的新型发展之路。靠各类补贴鼓励企业生产的产业政策,和国内多数两头在外的制造业产业政策并无二致。

随后,记者又查询了多家光伏企业的财报和相关数据,发现这些企业均收到所在地政府的税费返还和各类补贴。如不从全球产业链竞争的思路出发,实现新兴产业弯道超车的梦想,最终只能是个空想。更重要的是,这让美国人可以掌控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,并控制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环节,进而牢牢控制产业链。另外,2010年光伏装机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捷克,在2011年上半年,更是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其国内泡沫式光伏电站投资的惩罚方案,其中包括征收26%的太阳能税。

而更坏的消息是,德国政府可能最快在2012年第一季度,对太阳能补贴政策进行比例高达15%的削减,而意大利、西班牙政府也很有可能步德国的后尘。2011年全球光伏总装机量24GW,而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光伏产能高达50GW。

青海煤炭市场保持稳定 短期内难以改变

对此,四大巨头均给出了相似的解释:国外市场需求大幅滑坡。现状外需滑坡重创企业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,欧洲2012年装机量可能出现倒退。另一块是出口退税,但随着外需萎缩和价格回落,光伏企业从出口退税中所得的好处也会大幅下滑。随着国际市场需求萎缩,国内的产业泡沫将被刺破,光伏企业的日子将愈发艰难。

这意味着2012年全球光伏市场将继续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。而新罕布什尔州对小规模太阳能家庭安装项目实施退税政策,家庭安装用户可最多获得高达4500美元的安装退税,并计划在2012年发放完第一批安装退税款后,展开第二期发放。国内上市的24家光伏概念股的日子同样不好过。另一方面,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,附加值低,一旦受到外需下滑冲击,只有通过价格战来维持生计。

受上述政策影响,2011年上半年,欧洲光伏装机几乎处于停滞状态。受上述政策影响,该州光伏发电设备安装量迅速上升,已在美国并网的光伏发电安装量中,占到53%的市场份额。

青海煤炭市场保持稳定 短期内难以改变

根据已披露的2011年三季报或预披露的2011年全年财报,24家企业中,业绩同比下滑的有8家,环比下滑的多达16家。亚利桑那州则对光伏发电企业提供激励措施,其中包括减免各类企业税、财政补贴、工作人员培训、研发支持等。

众多小企业更是身陷噩梦,据相关产业联盟的不完全统计,2011年江浙地区有超过50家从事光伏产品生产制造的小企业关闭。受欧债危机影响,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已大幅下调光伏补贴,国际市场对光伏组件和设备的需求进一步萎缩,使得长期依靠外需的国内光伏产业遭受重挫。他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介绍,该州政府计划在2010年到2015年期间,新增光伏设备装机量7.5GW。造成国内企业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,是光伏产业仍重复了国内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,一方面是两头在外,生产严重受制于外需。对此,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能源动力专业教授赵健向记者介绍,目前国内光伏产能已达40GW左右,加上在建产能和扩产,有望突破50GW,而目前全球光伏市场需求不足30GW。这种政策,并没有考虑到产业链和上下游,只是盲目地提高了产能,进而引发了企业间的价格战,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。

久而久之,就造成了国内光伏产业重复建设、产能过剩、产品附加值低的不利局面。对严重依靠外需的国内企业而言,这绝不是一个好消息。

查阅了部分光伏企业的最新财报,惊奇地发现一些企业即便亏损,却仍能盈利,而靠的就是吃补贴。同年5月,意大利批准新太阳能光伏发电补贴法案,将每年用于太阳能发电补贴的资金限制在60亿到70亿欧元。

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补充。欧洲光伏装机量占全球市场的70%以上。

中国的光伏产品95%用于出口,此前出口欧洲占比为75%,但由于欧洲需求下滑,2011年占比已经大幅下滑到50%左右。其中规模较大的拓日新能净利润同比下滑160%,全年净利润预亏8000万元至9000万元。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进一步解释,光伏企业所吃补贴主要分为两大块,一是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。但这种老旧政策,对整个产业链而言,既无法扩大国内需求,也无法提升核心技术,如果继续实施,将会给整个产业链埋下苦果。

不过,多数业内人士认为,这种靠吃补贴的生存方式将难以为继。另据赛迪光伏产业研究所数据,2011年已有20%的光伏企业完全停产,30%的企业陷入半停产。

据业内人士介绍,江苏等地部分光伏企业已经停产甚至倒闭,而一些长期吃补贴的光伏企业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。这一优惠一般会持续数年,但不可能永远保持。

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产业以及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,目前的产业政策都面临相同的困境。国际能源分析机构IHS分析师迈克尔舍帕德认为,国内光伏产业的现行发展模式,不利于产业链发展,如不尽快予以改善,有可能会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被全面淘汰。

担忧新兴产业陷老模式困局对于目前国内光伏产业的现状,已经有分析人士给出了警示。据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,2011年光伏企业获得各类补贴在百亿元之巨。事实上中国也有类似的产业政策,但受多重因素影响,只有简单易行的吃补贴政策,备受追捧。地方政府和光伏企业所在经济开发区,一般都会给予光伏企业各类补贴政策,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,获得的补贴数额之巨,更是超出常人想象。

由于多数企业技术实力有限,只能从事低端光伏产品的生产,并采取低价策略,逐渐导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,并造成如今的行业困局。赵健解释,这些政策并不直接利好光伏产品生产企业,而从扩大需求入手,大大带动了美国国内的市场需求,从而使光伏发电、太阳能电池等产业链上下游都得以发展。

以英利为例,201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,公司亏损高达2850万美元约合1.85亿元,但仅税费返还一项,就高达1.9亿元,帮助英利扭亏为盈。对此,该州政府除了给予光伏发电企业相应的财税优惠和各类补贴外,还签署一项旨在简化光伏发电项目申请过程的法案。

已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国内光伏产业四大巨头英利、尚德、天合光能和赛维LDK的201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,4家公司共亏损2.9亿美元,毛利率也逐季下滑。而目前国内光伏产业则陷入了新产业老模式的困局中。